1.高一化学,我的基础不好,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还有知识储备也很
基础问题比如你把书本后的练习(从简单的开始)先做了,
买一套练习题,然后把所有化学选择题统统做了,一边做 ,一边看书 时间不多,也很简单 反正不懂的就去问老师,(这个不要钱,答案来得准确可靠,而且讲解一般也不错.)
当你做到第5套左右的时候应该就有感觉了,10来套之后就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啦. 每次作完几套就拿不懂的去问老师(这个是最关键的!)
然后再慢慢的做其他类型的题目,一边做 一边看书,化学的进步可是飞快的!
祝成功!!
2.高一]求做化学推断所用到的一些基本储备知识
推断题是高中化学试题中常见,但却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
该类题目考查知识面广、变化多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类好题。但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解题时没有把握,倍感头痛。
其实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腾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在平时,必须具备一些“有用”有知识,这可是解答推断题的看家本领,如(仅列一部分):1、特殊颜色: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含Fe3+的溶液呈黄色;CuSO4粉未为白色,蓝色絮状沉淀为Cu(OH)2,红褐色絮状沉淀为Fe(OH)3;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两样:AgCl和BaSO4。 2、特殊性质:溶与水显碱性的气体是 NH3 ;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物质是白磷;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过量又变澄清的气体有 CO2(无色无味)和 SO2(刺激性气味);7、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复原的气体是 SO2 ;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的沉淀有 BaSO4(白色)、AgCl(白色)、CuS(黑色)、PbS(黑色)等;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有Cl2、HClO、H2O2、Na2O2、SO2 等;有臭鸡蛋气味且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的是 H2S ;使淀粉变蓝的是 I2。
3、特殊反应条件:光照:HClO、HNO3、AgBr、AgI的分解等; MnO2作催化剂:H2O2、KClO3的分解;加热并用 V2O5 作催化剂:2SO2+O2==2SO3等 4、特征反应: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 ⑴活拨的金属:Na、Mg、Zn等;⑵不稳定的弱酸盐:碳酸盐、碳酸氢盐、硫化物、亚硫酸盐等。2、能与碱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 ⑴单质:Al、Si ; ⑵盐类:铵盐;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 ⑴单质:Al ;⑵两性氧化物:Al2O3 ;4、能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⑴活拨的金属单质:Na、K等;⑵非金属单质:F2 ;⑶过氧化物:Na2O2等。
下面把高一化学中常见的题型及解法分述如下: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例1.(2002年全国高考题)已知:①A、B、C、D四种物质均含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②X在A、B、C、D中都不呈现它的最高化合价。③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的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
④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⑴元素X是 ,Z是 。
⑵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⑶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分析:推断题往往有明显的特征反应,解题时就以此为突破口。③中“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的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在高一知识范围里可锁定在卤素元素内,可推得A为“氯气”;“B和C”只可能在KCl与KClO中选择;④中“受热催化分解”中的学生对“氯酸钾在催化剂下受热分解”十分熟悉,“Y可暂定为O2”,D暂定为氯酸钾;现在用条件①加以检验,正好相符。
所以,元素X为氯元素,Z为钾元素;③方程式为2KOH+Cl2=KCl+KClO+H2O④中方程式略二、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例2:有A、B、C、D、E五种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碘化钠、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中的一种,把它们两两混合,反应现象如下:(1)A+B——→不反应 (2)A、B、E分别与C混合都得到白色沉淀(3)C+D——→黄色沉淀 (4)A+E——→无色气体(1)由此推断:(写化学式)A ;B ;C ;D 。(2)写出以下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C: ;E+C: ;C+D: ;A+E: 。
分析:本题比较简单,给出具体的物质,题给四个化学方程式,考察的是四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推断具体物质。突破点是特殊颜色和特征反应: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或CaCO3,无色气体只可能是CO2,黄色沉淀只可能是AgI。
答案:(1)A:HCl B:CaCl2 C:AgNO3 D:NaI (E:Na2CO3)(2)A+C:Cl-+Ag+=======AgCl↓ E+C:CO32-+2Ag+======Ag2CO3↓C+D:Ag++I-=====AgI↓ A+E:2H++CO32-=====CO2↑+H2O 三、流程线式推断题:例3、根据下图所示转化关系及现象填空。(1)物质A的化学式 。
(2)反应(I)的方程式为 。(3)反应(Ⅱ)的离子方程为 。
(4)反应(I)中,当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时,消耗淡黄色粉末 g。分析:本题的突破口在于物质的特殊颜色。
有两处:(1)高一知识范围内谈黄色固体不多,有Na2O2等;(2)黑色固体有C粉、MnO2粉末、CuO粉末,蓝色溶液有CuSO4溶液等;就是使用排除法也很快捷,逆推顺证,A为铜粉,黑色固体为氧化铜。故正确答案为 (1)A:Cu(2)2NaO2+2CO2=2Na2CO3+O2(3)CO32-+Ca2+=CaCO3 ↓(4)15.6g四、表格型推断题:例4、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可用一定数值x来表示,若x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分子中成分为带负电荷的一方。
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x值:元素 Li Be B C O F Na A1 Si P S C1x值 0.98 1.57 2.04 2.25 3.44 3.98 0.93 1.61 1.90 2.19 2.58 3.16。
3.高中化学最基本知识
⒈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⒉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⒊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⒋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F2 却不是。(OF2是存在的) ⒌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 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⒍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⒎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⒏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 HC1O 〉HC1O2 〉HC1O3 〉HC1O4。 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⒑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⒒通常非金属单质一般为气态或固态,但溴却是液态。
⒓碱金属一般保存在煤油中,但锂(因其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却浸在液体石蜡中。 ⒔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但钾的密度却比钠的密度小。
⒕一种元素组成一种单质,但碳、氢、氧、磷等元素却能组成几种同位素。 ⒖ *金属单质的导电性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锑、锗却相反。
⒗ *具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的单质是金属,但石墨却是非金属。 ⒘有机物一般易燃烧,但四氯化碳和聚四氟乙烯却不易燃。
⒙* 物质的熔点一般低于沸点,但乙炔却相反(沸点-84,熔点却为-80.8)。 ⒚C12、Br2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F2却不能(F2+2H2O=4HF+O2) ⒛卤素单质与强碱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但F2却不能。
(X2 + NaOH = NaX + NaXO + H2O,*2F2 + 2NaOH = 2NaF + OF2 + H2O)。 21 实验室中制取HC1、HBr、HI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但HF应在铅制容器中进行 (因SiO2 + 4HF =SiF4 +2H2O)。
22 氢卤酸一般是强酸,但氢氟酸却是弱酸。 23 CaC12、CaBr2、CaI2都易溶,但CaF2却微溶。
24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氟化银却易溶于水。 25 *含有NH4+和第IA主族阳离子的盐一般易溶于水,但KC1O4和正长石等却难溶于水。
26 重金属阳离子一般都有毒,但BaSO4却可用作“钡餐”。 27 成网状结构的晶体一般都是原子晶体,但石墨却是原子晶体。
28 晶体一般都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但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29 *共价键一般都有方向性,但H2却无方向性。
30 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且熔沸点低,但醋酸钠、醋酸钙等却为离子晶体,且熔沸点高。 31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都是离子化合物,但A1C13、BrC13等却是共价化合物。
32 金属性强的元素,相应的碱的碱性也强,但A1(OH)3 的碱性却比Fe(OH)3 弱。 33 离子化合物中一般不存在单个分子,但NaC1等在气态时却以分子形式存在。
34 离子方程式一般表示同一类反应,但Br2 + SO2 + 2H2O = 4H+ + 2Br- + SO42- 却只表示一个方程式(注意:Ba2+ + 2OH- +2H+ + SO42- = BaSO4 + 2H2O 可以表示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或加入过量硫酸氢钠溶液等反应)。 35 强碱弱酸盐或强碱弱酸的酸式盐因水解而呈碱性,但NaH2PO4却呈酸性。
36* 盐类一般都是强电解质,但HgC12、CdI2 等少数几种盐却是弱电解质。 37 *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但10HNO3+ 3Fe(OH)2 =3Fe(NO3)3 + NO + 8H2O 中还有还原产物。
38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铅却不能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39*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铜却能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氢气,2C u+ 4HC1(浓)=H2 + 2H[CuC12]。
40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却不能[2Na +CuSO4 + 2H2O = Cu(OH)2 + Na2SO4 + H2 ]。 41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不溶于水的盐中置换出来,但铁却能把银从氯化银中置换出来 (Fe+2AgC1=FeC12+2A g)。
42 一般只能用强酸制弱酸,但H2S+CuSO4 = CuS +H2SO4、HC1O+H2SO3 =HC1+H2SO4、Br2 + H2SO3 = 2HBr + H2SO4(C12、FeC13等也可以)等反应却能用弱酸制强酸。 43 酸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但氢卤酸与醇发生卤代反应。
44 制取氯气采用固—液装置,但制溴却须采用曲颈甑。(HNO3 why?) 45 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反应物为块状、反应不需加热以及产物难溶于反应液的气体(如 H2、CO2、H2S),但乙炔(C2H2)却不能用该装置。
46 测量仪器的“0”刻度不是在上就是在下,但是托盘天平的指针却在中间,温度计的“0”刻度在偏中下,量筒无“0”刻度。 47 一般只有有机物才有同分构现象,但不少无机物如氰酸银(AgCNO)与雷酸银 (AgONC)是互为同分异构体。
48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找升高而增大,NaC1的溶解度受温度改变的影响很小,而Ca(OH)2、Li 2CO3等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9 氯化钙是中性干燥剂,可用来干燥。
4.高一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
一、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
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
二、及时复习。
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会巧记
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
四、勤练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
五、备好“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六、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平时做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此外,要把化学学好,还要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问题,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学习方法正确,相信同学们会轻松地把化学
5.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非常重要的一些: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选修4:化学反应速率 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平衡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 活化分子:具有的能量比反应所需能量高的反应物分子活化能:反应所需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所具有的平均能量的差值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所发生的能够引起化学反应的碰撞燃烧热 定义: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选修5有机化合物定义:有机化合物就是含碳化合物烃: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烃的衍生物:除碳和氢两种元素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有机物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其他:电子层 定义: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远近的不同,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电子层。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电解池: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一、几个常见的热点问题 1.阿伏加德罗常数 (1)条件问题: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增大,不能使用22.4 L/mol。
(2)状态问题:标准状况时,H2O、N2O4、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为液态或固态;SO3、P2O5等为固态,不能使用22.4 L/mol。 (3)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及微粒数目:如D2O、18O2、H37Cl等。
(4)某些特定组合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Ne、O3、P4等。 (5)某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白磷(31 g白磷含1.5 mol P-P键)、金刚石(12 g金刚石含2 mol C-C键)、晶体硅及晶体SiO2(60 g二氧化硅晶体含4 mol Si-O键)、Cn(1 mol Cn含n mol单键,n/2 mol 双键)等。
(6)某些特殊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如Na2O2与H2O、CO2的反应(1 mol Na2O2转移1 mol电子;Cl2与H2O、NaOH的反应(1 mol Cl2转移1 mol电子。若1 mol Cl2作氧化剂,则转移2 mol电子);Cu与硫的反应(1 mol Cu反应转移1 mol电子或1 mol S反应转移2 mol电子)等。
(7)电解质溶液中因微粒的电离或水解造成微粒数目的变化:如强电解质HCl、HNO3等因完全电离,不存在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CH3COOH、HClO等因部分电离,而使溶液中CH3COOH、HClO浓度减小;Fe3+、Al3+、CO32–、CH3COO–等因发生水解使该种粒子数目减少;Fe3+、Al3+、CO32–等因发生水解反应而使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总数增多等。 (8)由于生成小分子的聚集体(胶体)使溶液中的微粒数减少:如1 mol Fe3+形成Fe(OH)3胶体时,微粒数目少于1 mol。
(9)此外,还应注意由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微粒时,是否告知了溶液的体积;计算的是溶质所含分子数,还是溶液中的所有分子(应考虑溶剂水)数;某些微粒的电子数计算时应区分是微粒所含的电子总数还是价电子数,并注意微粒的带电情况(加上所带负电荷总数或减去所带正电荷总数)。 2.离子共存问题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会生成正盐和水: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 等;Ca2+与F–,C2O42–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l3+与HCO3–、CO32–、HS–、S2–、AlO2–等;Fe3+与HCO3–、CO32–、AlO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I–、S2–、SO32–、Fe2+等;ClO–与I–、S2–、SO32–等。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6.本人高分求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一、几个常见的热点问题 1.阿伏加德罗常数 (1)条件问题: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增大,不能使用22.4 L/mol。
(2)状态问题:标准状况时,H2O、N2O4、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为液态或固态;SO3、P2O5等为固态,不能使用22.4 L/mol。 (3)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及微粒数目。
(4)某些特定组合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5)某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
(6)某些特殊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 (7)电解质溶液中因微粒的电离或水解造成微粒数目的变化;弱电解质CH3COOH、HClO等因部分电离,而使溶液中CH3COOH、HClO浓度减小;Fe3+、Al3+、CO32–、CH3COO–等因发生水解使该种粒子数目减少;Fe3+、Al3+、CO32–等因发生水解反应而使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总数增多等。
(8)由于生成小分子的聚集体使溶液中的微粒数减少:如1 mol Fe3+形成Fe(OH)3胶体时,微粒数目少于1 mol。 (9)此外,还应注意由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微粒时,是否告知了溶液的体积;计算的是溶质所含分子数,还是溶液中的所有分子数;某些微粒的电子数计算时应区分是微粒所含的电子总数还是价电子数,并注意微粒的带电情况。
2.离子共存问题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它们遇强酸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会生成正盐和水。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8)此外,还有与Al反应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水电离出的c(H+)=10–13 mol/L等。
3.热化学方程式 (1)△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中的总键能-生成物中的总键能 注意:①同一热化学方程式用不同计量系数表示时,△H值不同;②热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表示物质的量;③能量与物质的凝聚状态有关,热化学方程式中需标明物质的状态;④△H中用“+”表示吸热;用“-”表示放热;⑤计算1 mol物质中所含化学键数目时,应首先区分晶体类型,分子晶体应看其分子结构,原子晶体应看其晶体结构,特别注意化学键的共用情况;⑥在表示可燃物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前系数为1,并注意生成的水为液态。 (2)物质分子所含化学键的键能越大,则成键时放出的能量越多,物质本身的能量越低,分子越稳定。
(3)盖斯定律: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热效应相同。即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所经历的途径无关。
4.元素周期率与元素周期表 (1)判断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 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强弱 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 ②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易难 ②与H2化合的易难或生成氢化物稳定性 ③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 ③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 (2)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①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则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Li+>Be2+ ② 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O2–>F–>Na+>Mg2+>Al3+ ③ 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S2–>Cl–>K+>Ca2+ ③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 同主族: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论是原子半径还是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递增。 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
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比较时要把阴阳离子分开。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大于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
(3)元素周期结构 (4)位、构、性间关系。 二、无机框图中的题眼 1.中学化学中的颜色 (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红色)、Fe(SCN)3(血红色) (3)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固体:Fe(OH)3;蓝色固体:Cu(OH)2;黑色固体:CuO、FeO、FeS、CuS、PbS;浅黄色固体:S、Na2O2、AgBr;黄色固体:AgI、Ag3PO4(可溶于稀硝酸);白色固体:Fe(OH)2等。
(4)反应中的颜色变化 ① Fe2+与OH–反应: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转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② I2遇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
③ 苯酚中加过量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 ④ 苯酚中加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
⑤ Fe3+与SCN–:溶液呈血红色。 ⑥ 蛋白质溶液与浓硝酸:出现黄色浑浊。
2.中学化学中的气体 (1)常见气体单质:H2、N2、O2、Cl2 (2)有颜色的气体:Cl2(黄绿色)、溴蒸气(红棕色)、NO2(红棕色)。 (3)易液化的气体:NH3、Cl2、SO2。
(4)有毒的气体:F2、O3、HF、Cl2、H2S。 (5)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HBr;易溶于水的气体:NO2、SO2;能溶于水的气体:CO2、Cl2。
(6)具有漂白性的气体:Cl2、O3、SO2。 注意:Cl2(潮湿)、O3因强氧化性而漂白;SO2因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而漂白;焦碳因多孔结构,吸附有色物质而漂白。
(7)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气体为:Cl2。 (8)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360知识网 »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储备